孩子发烧就是流感吗?
不管是普通感冒还是流感,宝宝都有可能发烧,但两者的严重程度和症状有差别。
如果孩子发热 38.5℃ 左右,精神状态良好,只是打喷嚏、流鼻涕,这个时候可能只是普通感冒,在家好好休息就行了。
要是孩子发烧还有以下 4 种情况,就有可能是流感了:
● 发烧快、烧得高,体温 39℃ 以上,吃退烧药都难退烧;
● 状态差、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小宝宝表现为精神萎靡或异常烦躁、喂养困难;
● 可能会有呕吐腹泻等症状;
● 其他家庭成员、或身边有流感疑似患者
怀疑孩子是流感,家长可以自行购买流感抗原检测盒进行初步判断,或去医院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

什么时候需要去医院?
发烧本身并不是一种病,是身体在遭遇感染时的正常防御反应,能够增强自身免疫细胞的战斗力,它并不是一件坏事,我们需要区分来看。
小于 3 月龄的宝宝,一旦出现发热的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
年龄在 3 个月到 3 岁的孩子,出现了发热的症状后,可以先在家观察宝宝的具体情况或者先通过线上问诊找医生帮忙判断。
根据最新发布的《儿童发热常见问题及应对提示》,如果孩子在 3 个月以上,只表现出单纯的发烧,没有呼吸急促及其他明显伴随症状的时候,可以暂时不去医院,先在家退热观察。避免在医院交叉感染,或因为春节期间医疗资源紧张,长时间排队让孩子更不舒服。
如果孩子不到两个月,或是发烧时出现了以下情况,建议爸妈及时带宝宝就医:
● 精神和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烦躁、惊厥;
● 呼吸加快或/和呼吸困难;
● 出现反复呕吐,尤其是有喷射性呕吐的现象
● 高热持续不退,喂养困难等。
● 持续或反复发热超过 72 小时
● 发热时伴有新发皮疹
● 发热伴尿量减少,甚至出现抽搐
● 存在基础疾病如心脏病、血液系统疾病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等
我们可以怎么给孩子退烧?
一般来说,如果孩子在 2月龄以上,体温 ≥ 38.2 ℃ 时可以考虑使用退烧药。
要是孩子腋温没有达到 38.2 ℃,但出现了精神不振、表情痛苦、身体酸痛等症状,也可以给孩子使用退烧药。
2月龄以内的宝宝,出现发烧症状,建议积极就医。
在退热药的选择上,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儿童退烧成分,家长可以放心给孩子使用。

要是宝宝不小心流感了,吃完流感药还用吃退烧药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常见的抗流感药物是用来阻断病毒复制,并不能直接起到退热镇痛的作用,无法及时退烧。另外,退热药与抗流感药物之间也没有直接的药物相互作用,两者可以同时使用。
孩子服用退烧药后退烧了,过了一段时间体温又上升,多数都是正常现象,家长也不用太焦虑。
除了退烧药,也可以物理方法来辅助退热。
不论采用哪种方法,要以孩子舒适度为主。

发烧期间也可以给宝宝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包括维生素 C、维生素 B 等)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恢复和维持体力以及精神状态
退烧药剂型这么多,不同年龄段宝宝怎么选?
要提醒爸妈一点,退烧药也有不同剂型,目前市面上主要有混悬滴剂、混悬液、退热栓等。
剂型选错容易导致用药不足或用药过量。前者会让孩子无法有效退烧,后者则可能增加恶心呕吐、低血压、倦怠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严重的还会增加药物毒副作用的风险,比如胃溃疡和消化道出血等。
所以,家长在为孩子选择退烧药时一定要注意分清剂型。它们虽然成分一样,但适用年龄和退烧效果上,还是有区别的。
具体怎么选,爸妈可以直接看这张表:

要是孩子口服给药容易呕吐,也可以考虑使用栓剂。
对于大部分孩子,混悬液 / 混悬滴剂会是更推荐的退热选择。因为它们是专门针对儿童研发和生产的剂型。
混悬液 / 混悬滴剂就是将药物分解成极小颗粒并均匀分布在液体中,可以在体内更快被吸收并发挥作用,而且可以根据体重精准给药,退热又快又安全。
什么时候该用退烧药?
要根据孩子的精神状态来看。
退热药物不会缩短原发疾病时间,但会增加生病期间孩子的舒适度。如果孩子没有觉得特别不适,即使体温超过了 38.5℃ 也可以不使用退热药;相反,如果孩子因为发热觉得很不舒服,即便体温没到 38.5℃ ,也可以使用退热药。
如果是 3 个月以内的宝宝,无论状态好坏,都不建议自行吃药,应该立即就医。
吃了退烧药下一步怎么做?
吃了退烧药,没过多久体温又上去,其实也很正常的。
这就像是一个烧水的锅炉,病毒一直守在旁边不断把温控器上调,让温度更高;而退烧药则定时来下调温控器。结果就是:只要病毒不离开,温度下调就只能是暂时的。
碰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用以下 3 种办法:
➊ 孩子精神状态不错:等到
4~6小时后,再给孩子用一次退烧药;➋ 孩子精神状态较差:建议问医生,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交替用药;
➌ 体温基本没有下降(比如口服退烧药后
2 小时,体温仍然在39~40℃以上):及时就医,排除一些严重的疾病情况,比如脑炎、肺炎等。